听力康复课堂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了解自己的听力

警惕突发性耳聋

文章发布时间:2016-07-12 浏览人数: 12697

    进入夏季以来,耳科患者就多了起来,其中有一类人群,或是年轻,或是年长,有男有女,都有同样的困惑:“我的耳朵突然听不见了。经过无创的听力检查后,发现他们都是同一类疾病的患者:突发性耳聋。
  其实,耳聋有很多种,突发性耳聋是特征十分鲜明的一种。它起病急,常常没有剧烈的伴随症状,从而被患者所忽视,延误了较佳的治疗时机。突发性耳聋又称为特发性暴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神经性耳聋,耳聋程度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日内达到高峰。单耳聋一般较为多见,双耳聋者则较为少见,严重的患者可同时伴有耳鸣和天旋地转,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差。
  据了解,出现明显的两耳听力不对称,打电话时听不见对方的声音,一只耳朵像被耳塞紧紧地堵住了。遇到类似这样的现象,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很有可能就是突发性耳聋这一无声的窃贼偷走了你富含起伏的有声世界。特别是31-55岁中青年脑力劳动者,可因为工作紧张、生活压力、情绪刺激等发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由于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加上该病有一定的自愈率,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盲目的认为,突聋是暂时的、没有休息好、“上火了”、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有的则认为是小问题,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等忙完了再看病。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发病后未及时就医,较长的发病十多天后才就医,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发病3天内开始治疗的和3天后才治疗的效果明显不同。若发病后1个月才治疗,效果极差。多年来,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迄今尚无一种治疗方案对所有患者均有效,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制订合理的方案。
  根据1987年第1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突聋作为一种致残率较高,且有逐年增多趋势的耳科疾病,人们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疾病,才能在发病后及时就医,并进行系统的治疗,尽可能挽救听力,降低致残率。我们能为自己做的一些预防措施:
  1.控制工作、生活环境噪音,加强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应配戴防护耳塞或缩短耳朵暴露于噪音环境中的时间。青年人切勿通宵滞留于卡拉OK等音响强度较高的场所,还要远离烟花爆竹,以避免噪音损伤内耳。
  2.家长配合,保护好孩子耳蜗。当孩子感冒时家长千万要注意孩子的听力变化,若出现发热,家长要尽快采用物理或药物给孩子降温,以免体温过高损伤内耳的神经系统。知道哪些是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避免给孩子使用。
  3.张弛有度,防止过劳。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超负荷的工作、学习难免使人的机体出现不良状况,为防止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而一觉醒来突然听不到声音的发生,人们要有意识地调整生活的节奏,学会忙里偷闲,让生活的脚步放慢下来,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心情舒畅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会提高,进而阻挡“外力”的进攻,防止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4.稳定情绪,勿狂喜暴怒。众所周知,情绪激动时可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体液调节失衡,造成内耳血流受阻、血循环障碍,发生突发性耳聋。
  5.御寒保暖,关注气温变化。气温骤降时可使血管由粗变细发生痉挛,使内耳毛细血管供血不足而发生突发性耳聋。天寒出行时应装束好衣帽,切勿让身体广泛暴凉。
  6.节制生活,预防感冒。通宵熬夜、作息时间不规律,可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病毒趁虚而入;大量饮酒、吸烟亦可使血管痉挛,血循环障碍发生突发性耳聋。加强体能锻炼,避免熬夜很有必要。
  7.警惕耳鸣。人耳出现耳鸣如蝉鸣、“嗡嗡”声时,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先兆,此时,应及早到专科医院就医,以避免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亦可每日做上提耳尖、下拉耳垂、中摩耳廓的自我治疗,每次每部位各做1分钟;也可双手对掌搓热后,捂住耳朵轻叩10下,每日做3次。
  8.定期查体,防患于未然。耳聋可以是局部因素,亦可以是全身因素所致,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平稳的血压、血糖水平有利于人体这一精密仪器的正常运作。